English

难忘山区读书郎

1999-05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杨平安 我有话说

假日,我去四明山梨花村看望王寅,他是我通过希望工程结对助学的第六名学生。

车到四明山镇停住了,离王寅的家还有5公里多山路,正当我为人生地不熟发愁的时候,王寅和他妈妈、姐姐一起到车站来接我了,他怯生生地叫了一声“伯伯”,一股浓浓的亲情涌上我的心头。

一辆小四轮车载着我们颠簸着进了村。王寅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,一座木结构的老房子,勤快的女主人将简朴的家打扫得很干净,只是九英寸黑白电视机屏幕上浓浓的雪花怎么也“扫”不净。王寅的父亲六年前右腿受伤致残,从此劳动力丧失过半,他的母亲又在去年因交通事故而骨折住院,负债3000多元。王寅现在四明山镇中心小学读三年级,他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姐姐。茶叶是他家的主要收入,要支付两人的求学费用,真是捉襟见肘,入不敷出,但憨厚的父亲笑着说:“只要孩子能读书,我咬着牙借债也要让他们读。现在有了希望工程,你来帮他们读书,真是大好人。”

当我在王家落座后,许多村民也走进来与我攀谈。说起希望工程,几乎妇孺皆知。开始时,几个村民叫我“老板”,我对他们说:“我一没开店办厂,二没做经理董事长,我是个教师,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,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帮王寅读书,我不是老板。”这样一说,他们都叫我“希望工程的老师”了。

纯朴好客的主人把自家养的一只山羊宰了招待我,而平时王寅家难得见油荤,山里的笋干是他们常年的菜。王寅读书时住的是学校里十多个人一间的寝室,吃的菜都是从家里带去的咸菜、笋干等,每星期回家一次,他才三年级,不管刮风下雨,一个人来回走5公里多山路,这使我想起在宁波那簇拥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。我问王寅在外面寄宿读书,来回走山路苦不苦。他说已经习惯了,不感觉苦,能和小伙伴一起读书是最有趣的事,这次期末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三名。

第二天早上,我和王寅一起去看村里的小学。村小只有一位代课教师,两间简陋的教室,破破烂烂的课桌椅,坑坑洼洼的黑板,窗户上也没有几块完整的玻璃。王寅说村小有时连粉笔也没有,老师写字就用黄泥巴来代替。二十来名学生像渴望阳光雨露的山花,欢迎我的到来。

村民们见了我都很热情,拿出烤玉米、烤芋艿让我吃,我几乎成了整个梨花村的客人。交谈之中,他们都希望我回宁波后多宣传山里的孩子想读书又读不了书的困境,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,我答应了。

两天时间一眨眼过去了,我又坐上了回宁波的车。梨花山村的自然风貌、热情善良的山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但更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些背着书包跋山涉水的山区读书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